中國一旦攻克芯片難題,芯片會釀成白菜價嗎?
不是中國一旦攻克芯片難題,芯片釀成白菜價;
而是芯片已經釀成白菜價,阻礙著中國攻克芯片難題;
現在整個芯片行業的現狀,就是白菜價;
我們經常看到,外國某裝備,或者是盾構機,或者某裝備,中國做出來只有外國產物的三分之一,很快把外國產物打垮,中國產物成為市場的主角;
芯片行業絕對不是這樣的;
一顆芯片,若是不思量研發成本,芯片成本就是三個
1:wafer成本(和芯片DIE面積成正比);
2:封裝成本(封裝質料及基板巨細決議);
3:測試成本(與測試時間成正比);
也就是說,一顆芯片,把外面封裝去掉塑料或者鐵殼,就能看到內里芯片die的面積,業內人士就能知道沈陽機床配件成本約莫幾多;
wafer的成本是臺積電,中芯國際等制造廠定的; 封裝成本是日月光,長電等定的;
這個就是馬太效應,越大的公司,在臺積電和日月光的議價能力越強;
正常一顆芯片的毛利在30%-100%左右(可以看各個上市公司的財報,平均價錢,基礎不是什么暴利,暴利的行業都在牢獄里關著);
現實上現在芯片就是白菜價;
舉個例子,研發一顆手機SOC芯片,面積約莫120個mm2(7nm); 封裝,測試,良率都算上,這顆芯片不算研發成本,大略預計就是100-150元人民幣; 7nm的wafer比力貴;
而這顆芯片研發成本根據3億人民幣來算,(ip 1億,MASK 5000萬,人力 1億,其他5000萬)
若是賣出1000萬顆,平均每顆分攤30元沈陽機床配件;
這顆芯片就是130-180元人民幣; 若是賣300,預計也就是白菜價;
另外每年都要降價,手機SOC生命周期很是之短;
高通敢賣500,還要加上稅;
高通算是比力暴利的公司了,可是沒有想象的那么暴利;
可是比起投入來說,芯片照舊白菜價;
芯片的目的,就是更可能的自制的價錢,讓更多的人能蒙受的起,能用得起,從而能夠把研發成本平展;
若是這顆芯片只買了100萬顆(也很有可能), 分攤每顆的NRE一次性投入就是300元,從成本上講,就要快500元人民幣了,這個項目一定是賠本的;
這個就是芯片行業與其他行業的差別;
Intel是貴,可是看對誰?
若是是阿里云采購他們的處置懲罰器,或者華為云采購,
你猜他們能拿到的折扣是幾多? 全網最低價;
對于這些大客戶,intel也就是能稍微多賺點,絕對稱不上暴利,這個就是規模效應;
這個就是這個行業的痛點, 在白菜價的芯片行業,來尋找時機,這個是最難的;;
以是中國公司要想抗衡,就是毛巾里擰水;
例如海內廠商賣一樣的MCU,意法半導體的價錢就是天花板,不行能比意法還貴,只能同樣功效下更自制;以此類推,一樣SSD controller,海內廠商就不能比Marvell 的更貴;例如海思做IPC SOC攝像頭芯片,就比安霸和TI的更自制,基本上是外洋芯片的6折,最后拿下了60%的全球市場,TI徹底就放棄了;業界公認有手藝的海思尚且云云手段,況且其他小廠乎?
不幸的是,在海內芯片大批發展之前,也有一批公司很善于這個套路,已經通過這個手段擠壓了西歐芯片企業;
他們就是中國臺灣的芯片設計群雄們:聯發科,瑞昱,聯詠,絡達,群聯,慧榮等等,價低質優,wafer自制(列位同硯猜猜為啥?他們都有和臺積電有很好的關系,也出貨量很大,在臺積電有很大的話語權)。是芯片“性價比”這個行業的“老司機”了;例如在中端芯片(幾塊到幾十的領域)SSD控制器芯片,TWS耳機芯片,機頂盒芯片,智能音箱芯片,WIFI芯片,甚至手機芯片等等,都占有著出貨的大頭;
西歐企業靠手藝手段到達的嘆為觀止的毛利,需要很高的手藝壁壘才行(這個就是究竟西歐工程師,大house,不加班,一年度假幾個月的底氣);與西歐差別,臺灣企業的芯片價錢就讓你懺悔進入這行。
缺貨之前的某個芯片,某臺灣廠買5元人民幣,打開封裝,成本至少3元,作為后發公司,想在這個行業通過價錢戰打完蛋灣公司,不是很容易,人家就沒有給自己留太多利潤,那些厥后者, 制造,封裝,測試成本,一定要比臺灣公司的要高,況且研發成本能否比別人分攤的多,也是一個問題;
中國芯片設計企業向上突圍,就是遭遇戰,首先是中國臺灣,日韓歐,最后才是美國;在中低端芯片和上面企業遭遇,就是”既決勝負,又決生死“;若是說這批臺灣公司是一批令人仰止的“神山”;那么就需要“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