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去越南呆了一陣。整體感受是好像回到了十幾年前的中國,物價不高,生涯節奏慢(除了胡志明)。有一天無意在朋儕家四周發現一大片工業園,內里險些是中國的企業。突然好奇,越南的制造業和外資生長的怎么樣了?
實在這篇文章大部門結論就好比美聯儲的加息、小米的SU7一樣,都耳熟能詳了。重點實在是論證的歷程,相同的邏輯,用在差別的國家,差別的時代配景,照舊很紛歧樣的。
先說FDI,全稱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資)。觀點和身分都是什么?一會再說。
先來看看越南去年的FDI數據。
2023年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同比2022年增加32.1%,達366.1億美元;重新增項目數目上來看,同增56.6%,達3,188件。
數據泉源:越南企圖與投資部
若是時間拉長點看,從2017年最先越南的外商投資流入就已經是在300億美元上下的水平了。2023年的增加似乎也只是反彈到了一個正常規模。
但若是橫向比一比,就很值得一提了。
憑據經合組織(OECD)公布停止2023年二季度的全球FDI流動額統計數據。 停止2023年上半年,全球FDI凈流入額累計近6000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下降36%。
而全球幾大主要經濟體,中國、美國、歐盟2023年1~9月的FDI流入劃分是251、2651、853億美元,同比增速劃分是-84.33%、-9.03%、120.22%。
數據泉源:中外洋匯治理局、OECD
幾大經濟體近幾年出現顛簸下降的趨勢,而歐盟的反彈主要是由于22年同期的低基數。有多低呢?看上圖2022年歐盟那根綠色的柱子,它沈陽機床配件是負的。
這就涉及到FDI統計口徑的問題了。OECD公布的FDI流入數據,它是一個凈值。
以中國的數據為例。FDI主要有外匯治理局和商務部兩種口徑,前者遵照的是國際收支法,這種要領下的FDI主要包羅兩個大項——股權和關聯企業債務。而商務部的口徑不思量關聯企業債務,這是第一個差異。
憑據商務部的統計,2023年三季度,現實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163億元人民幣,以季均人民幣匯率中心價折算約合302億美元,同比下降26.6%。
而憑據外匯局的統計,Q3季度的外商直接投資是-121億美元,同比-179%(2024年2月18日公布的版本是-118,3月29日版本調增了Q1Q2,調減了Q3的數據。整年來看,2月18日版本FDI整年+330億美元,3月29日整年+427億美元,這邊以最新版本數據為例)。趨勢是一樣的,但兩者相差超400億美元。
數據泉源:中外洋匯治理局
400多億美元的差額來自兩個部門。一個是關聯企業債務,外管局口徑下該項從2022年三季度最先泛起負值,Q3為-171億美元,Q2為29億美元,環比淘汰200億,或許和美債收益率三季度環比上升有關聯。
第二個差異來自股權部門。Q3單季度外管局和商務部口徑下,數據劃分為51/302,差了251億美元。緣故原由是商務部口徑對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再投資和撤資的統計也不如國際收支口徑的統計完整和實時。
利潤再投資的淘汰存在兩種情形——外企盈利水平下降和利潤匯出。
外企的利潤確實下降了,憑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23年上半年,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同比下降12.8%(前三季度累計同比下降10.5%)。
有沒有利潤匯出的情形?也有。2023年三季度,銀行代客涉外收付的收益和經常轉移項下累計支出982億美元,同比增加15.0%,較2018年至2022年季平均增速橫跨6.3個百分點。這個增速算不算正常規模?我也不知道。
意思就是,利潤再投資在淘汰、撤資在增添、而新進來的股權投資源身也在淘汰。但幸虧數據在Q4重回正軌了。
FDI的觀點詮釋完了,說回越南的情形。在近幾年全球主要經濟體FDI都在顛簸向下的配景下,越南的增加是最穩的。2023年流入越南的FDI中,有八成左右來自亞洲國家。外商投資熱度的增加一方面收益于“果鏈”的轉移,另一方面則是逆全球化下資源的流動放緩,“就近”轉移工業鏈成為首選。
那么,FDI的增加對越南的出口影響怎樣?FDI部門又在越南的經濟中飾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先看看越南整體經濟情形。從人均GDP來看,2023年越南人均GDP是4,284美金,相當于2009~2010年中國的水平。
數據泉源:天下銀行、Wind
但從GDP結構來看,兩者區別照舊很大的。
中國的經濟增加更多是靠自己,而越南則是大進大出的外向型經濟。
數據泉源:Wind
越南的出口/GDP從20世紀80年月末的個位數,一起上升。2023年,出口占比到達約94%。出口占比高也就意味著對外部政治經濟情況顛簸的敏感性高,外部需求下降導致失業等社會問題的風險更大。
不外出口的大幅提升也改善越南的從1986年以來連續了25年的商業逆差,從2012年最先,越南實現了穩固的商業順差。
為什么是1986呢?由于在這一年,經濟危急造成的惡性通脹壓力加上地方政府推動,越南在這一年正式提倡了刷新開放。企圖經濟逐步轉向市場經濟,而收支口權力則被下放到了地方政府。
市場經濟下資源和盈余的重新分配,推沈陽機床配件動了越南的第一波出口浪潮。
回到大進大出這個話題。除了刷新開放把企圖經濟廢了,刺激了出口。另一個推動出口的恒久要害,就是外商投資。
數據泉源:Wind
對外開放投資作為刷新開放的一部門,有內部矛盾也有外部因素。1987年越南時任副總理武文杰造訪印尼后,得出的結論之一——應該給外洋直接投資締造有利條件。同年越南頒布了《外國在越南投資法》,1990~2000十年間又履歷了四次修訂、公司法的出臺和國企股份制革新的推進,越南才逐漸成為投資熱土。2007年加入WTO后,FDI和收支口開啟新一輪增加。
可是,FDI和出口都沒能和凈出口形成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本土產能和外商投資的擴張,或許在凈出口的絕對值上做出了更多的孝敬,但只是量變。這和剖析一家公司是相似的原理,凈利潤多了,但凈利率照舊那樣。說明這家公司的盈利模式沒有獲得升級,生產效率、治理效率和手藝水同等等,照舊原來的樣子。
數據泉源:Wind
不外,以上都還只是推斷。FDI增添但商業連續赤字的蓬勃國家也有不少。因此還要詳細看看越南的出口和入口的細分,以及他們在工業鏈上的分工和角色,都是什么。
實在就是三個問題:
-
誰主導了收支口,外資照舊本土?
-
收支口的組成,生意的都是啥?
-
怎么賣?一體化水平高?照舊以低增添值的組裝為主?
先看收支口都發生在了哪些部門。憑據越南2022年的統計年鑒,整年出口3,713沈陽機床配件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部門孝敬了2,759.3億美元,快要四分之三,剩下的四分之一由本土企業孝敬。入口方面,FDI占比同樣高達65%,金額到達2332億美元。
結論一:外商主導了越南的收支口。
第二個問題,統計年鑒也有提到。2022年出口產物中有89.6%屬于工業產物(Industrial products),其中手機的出口占比最高,達580億美元,占工業品出口的17.4%。
而入口端,資源品(capital goods)金額到達3,162.2億美元,占總入口的88.1%。其中電子產物和其零部件的金額到達818.8億美元,占資源品的25.9%。
這邊把資源品和工業產物這一組觀點放一塊詮釋下。前者是在生產歷程中,用來生產產物或服務的耐用品,是由生產者投入的四種要素之一(另外三者為土地、人力及企業能力),四者合稱為生產要素。后者是購置后用于加工生產或企業謀劃用的產物。
這兩者的關系可以簡樸明白為,前者主要是生產要素,后者主要是制品,上下游的關系。這樣一來,第二個問題的謎底也就弄明確了。
從總體來看,88.1%的資源品入口,89.6%的工業品出口,中心的工業增添值并不高。但若是分部門來看(分成外資部門和當地),區別實在很大。
上文有一組數據:2022年FDI部門出口占總入口靠近四分之三(74.3%),入口占總入口的65%。忽略5%的差異,越南2022年的總入口≈總出口≈GDP。以是,只看FDI部門的話,外企的凈出口約占GDP 的10%。
也就是說,外商在越南建的這些廠子,帶來的增添值照舊比力可觀的。當地部門則照舊以第一工業產物的出口為主,而老黎民一樣平常要用到的一些中高端產物帶來的入口,其價值量自然比橡膠、水果等農副產物要高,這也就造成了負的凈出口。
數據泉源:Statistical Yearbook of Viet Nam 2022、天下銀行
以是第二個問題也解決了:越南本土的出口以第一工業(農林牧漁)為主,這部門的工業增添值偏低;而外資主導的出口則以第二工業產物為主,這部門的工業增添值更高,也占了越南整體出口的大頭。
最后一個問題,在弄明確第二個問題的時間實在已經解答了一半——當地部門的出口以第一工業為主;外資部門以制造業為主。前者沒有太多好說的,也不是本文的重點,重點是越南的制造業。
單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來看,比重高或允許以說明這個國家的經濟以制造業為主,但并不能判斷這個國家的制造業有多蓬勃。
人均締造的價值,是要害。
前面提到的生產四要素——原質料、土地、人力、企業能力。這四個工具也就是企業的成本。
土地和人力是先天,彈性不大。
原質料和企業能力在我看來則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光是制造一塊電池,就要涉及“原礦冶煉 - 電池質料制造 - 單體電芯 - 模組 - 整包”的制造歷程。車企每向上游延伸一個環節,就能節約一道加工費,省下來的錢就是多出來的利潤,反過來支持企業生長新的手藝,向更上游延伸。比亞迪之以是能賣的又自制又賺錢,跟其一體化有很大的關系。
但對于整個消耗市場而言,消耗者和生產者要一起負擔上游的溢價和零部件的關稅,一定是倒霉于消耗的。
而越南大部門的外商直接投資項目,也都是以組裝廠為主。
究竟生產四要素里頭,越南最具優勢的照舊人力,而手藝照舊相對匱乏。
前文提到的人均締造的價值,就能很好的佐證這個看法。2018年,中國的制造業GDP和行業職工人數劃分是264820億元、9954萬人,越南是2087476十億越南盾、730萬人。根據1:3400的匯率算,越南2018年制造業人均締造的增添值是8.4萬元,中國靠近越南的3倍,是26.6萬元。一體化水平和生產效率是差異的主要泉源。
以手機行業為例。越南的電子產物出口險些所有來自于FDI部門(三星、佳能、松下等)以及近幾年從中國搬已往的蘋果工業鏈企業。但從這些FDI企業的主營營業來看,大部門仍局限于下游組裝環節。
泉源:天風證券《企業出海的東南亞足跡》
總結
現在來看,越南最具優勢的資源稟賦照舊勞動力成本。而FDI部門作為越南經濟中最最主要的角色,能否繼續推動越南經濟的增加,取決于其工業鏈能否向更上游、工業附加值占比更高的環節轉移。
另一個要害則是越南本國的人才,從2023年的生齒漫衍來看,適齡勞感人口比例到達68.2%,照舊很有潛力的,但越南的文科生占比似乎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