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沈陽機床從“制造”邁向“創造”的縮影(2) | 發布者:admin 日期:2012/4/12 點擊:293 | | | 對此,關錫友體會頗深:“我們總結前10年技術引進的過程,到底得到了什么?得出一個結論:最多是讓我們產品開發人員、技術人員了解了世界,在理念上有了很大變化,但真正的核心技術并沒有學到,卻花了很多錢,每一個單一產品的技術引進最少是100萬美元,多的達到上千萬美元。
然后再看這些引進技術呢,似乎在我們的產品中有所體現,但產品造出來形像神不像。我們造出來的機床靜態精度檢測等都比日本的好,但一加工起活來就不行了,什么原因?其實這就涉及到原始的基礎共性理論。”
當時有人呼吁:“中國如此之大,建設任務如此之重,買是買不來一個現代化的,必須痛下決心,開展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工作。”于是,1983年7月12日,國務院下發了110號文件《關于抓緊研制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提出用大約10年時間掌握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影響的關鍵設備的設計制造技術,使國家今后發展立足于自己力量的基礎上。從此,拉開了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科研攻關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序幕。
振興裝備制造業成為國家聲音
沈陽機床集團位于的沈陽市鐵西區,是國家“一五”“二五”時期重點支持和發展起來的裝備制造業基地。這個區僅僅在20平方公里范圍內,就集中了沈陽60%%以上的工業資產和75%%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沈陽重型機械集團、沈陽鼓風機集團、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廠等國內裝備制造業排頭兵企業都云集此地。
改革開放初期,特別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鐵西為代表的老工業基地承受了巨大陣痛,陷入了困境。90%%的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500多億元的存量資產閑置,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高達90%%,30萬產業工人中有13萬人下崗失業。
當這些裝備制造企業在存亡線上苦苦掙扎探索之時,鐵西向何處去、企業如何生存、職工如何安置等問題擺在了政府面前。
多年來,擔任沈陽鐵西工業區改造振興顧問的屈賢明說,鐵西的調整改造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深入鐵西工業區調查研究,并作出重要指示。振興裝備制造業成為國家戰略需要當務之急。
2000年4月19日,科技部將沈陽確定為“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裝備制造業,推進先進裝備制造基地建設試點城市”,撥款1800萬元用于相關研究。2001年1月,科技部又將“沈陽市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裝備制造業示范工程”列入“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并作為重大項目啟動實施。這是我國第一個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國家專項計劃。2002年以來,按照中央振興東北的總體部署,鐵西工業區調整改造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鐵西的主要做法是,創造性地將鐵西工業老區與西部毗鄰的經濟開發區合署辦公,并做出“東搬西建”的戰略決策———214戶大中型企業從鐵西老城區陸續撤出,由東向西搬遷到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細河經濟區重新整合。這是新中國裝備制造業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企業遷徙”。
關錫友這樣認為,搬遷,不但把企業原來閑置的、低效的土地資源“搬”成了土地資本,又使其在新的空間里,將土地資本變成了改制資本。一大批近乎“休克”的企業在“東搬西建”的“運動戰”中卸掉包袱,在運動中實現了體制轉換、產業升級、結構優化。
中國裝備,裝備中國
重大裝備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的重要體現。重大裝備的自主創新是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戴國強介紹說,從“六五”到“十一五”的20多年間,我國一直都把重大裝備的研發作為支持的重點,通過國家科技計劃,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通過建立技術聯盟和產業聯盟,使裝備制造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減小風險損失;通過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集聚國內外優秀的研發人員,共同解決裝備設計生產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通過一些重大關鍵設備的攻關來解決國家重大關鍵技術的需求。 | | [返回] [打印] | |
|